我要招聘
我要求职
繁体
简体
  • 招聘小程序
  • 求职小程序
广州介绍

广州概况

广州总面积7434.40平方千米,2021年末广州市常住人口1881.06万人,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2.82万亿元;广东省省会,政治、经济、科技、教育和文化中心;国家重要的中心城市、国际商贸中心、综合交通枢纽;具有2200多年历史,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地;中国历史最悠久且唯一从未关闭过的对外通商口岸;素有“千年商都”的美誉;气候宜人,森林覆盖率达42.14%;被联合国评为“国际花园城市”;获联合国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

行政区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州市的行政隶属关系和行政区划设置有过几次较大的变动和调整。解放初期,广州市划分为28个区,其中城区20个(逢源、黄沙、西禅、长寿、沙面、陈塘、太平、惠福、靖海、小北、德宣、西山、东堤、汉民、前鉴、大东、东山、洪德、蒙圣、海幢)、水上区1个(珠江区)、郊区7个(南岸、沙河、芳村、石牌、新洲、沥滘、三元里)。1950年,调整行政区划设置,把28 个区合并为16个区,其中城区 8 个(长寿、河南、惠福、永汉、太平、越秀、大东、荔湾)、水上区 1个(珠江区)、郊区 7 个(南岸、沙河、芳村、石牌、新洲、沥滘、三元里)。1951年10月,把郊区7个调整为 4 个(白云、芳村、西村、新滘)。1952年9月,把原来8个城区合并为 5 个(东区、中区、西区、北区、河南区),保留珠江区。1953 年 5 月,西村区撤销并入白云区;同年6月,黄埔区成立。1956年6月,黄埔、白云、新滘 3 个区合并为广州市郊区。1958年 12 月,撤销珠江区,同年撤销广州市郊区;原属郊区的人和、太和、竹料、钟落潭4个公社与花县合并设立广北县,划归广州市;原郊区的三元里、鹤洞、江村、石井、沙河、新滘、黄埔、萝岗8个公社设立广州市近郊区。1959年3月,撤销广北县,把花县划回佛山地区;恢复广州市郊区,原从广州市郊区划出的4个公社划回广州市郊区;撤销广州市近郊区。1960年4月,从佛山地区划出花县、从化县归属广州市;8月,撤销中区、郊区,设立越秀区、东山区、

  海珠区、荔湾区4个城区和黄埔区、芳村区、江村区3个郊区。1961 年,原属韶关地区的佛冈县划归广州市(1963年又划归韶关地区管辖)。1962年5月,将黄埔区、芳村区、江村区3个郊区合并为1个郊区。1973年,重新从郊区划出部分区域再设黄埔区。1975 年,把原属佛山地区的番禺县、惠阳地区的增城县和龙门县、韶关地区的新丰县划归广州市。1983年,把韶关地区的清远县、佛冈县划归广州市。1985年1月,从广州市郊区划出部分区域,设置天河区、芳村区。1987年1月,把广州市郊区改称为白云区。1988年,广州市行政区划作出较大调整,1 月 7 日,把龙门县划归惠州市管辖,新丰县划归韶关市管辖,清远县和佛冈县划归清远市管辖。1992年5月,撤销番禺县,设立番禺市(县级);1993年6月,撤销花县,设立花都市(县级),同年12月,撤销增城县,设立增城市(县级);1994年3月,撤销从化县,设立从化市(县级)。以上4个县级市均隶属广东省人民政府,由广州市代管。2000年5月,分别撤销番禺市和花都市(县级),设立番禺区和花都区。2005年4月,广州市行政区划作出重大调整,撤销东山区、芳村区,设立南沙区、萝岗区。2014年1月,国务院批准广州市部分行政区划调整:撤销黄埔区、萝岗区,设立新的黄埔区;撤销县级从化市,设立从化区;撤销县级增城市,设立增城区。至2021年12月,广州市辖越秀、海珠、荔湾、天河、白云、黄埔、花都、番禺、南沙、从化、增城 11个区,共34个镇、142个街道。

 

自然地理:

【地理位置】广州是广东省省会,广东省政治、经济、科技、教育和文化中心,国家中心城市、国际商贸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广州市位于中国大陆南方,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北缘,北江、西江、东江在此汇流入海。全市地处东经 112°57′~114°3′,北纬 22°26′~23°56′,东连惠州市博罗、龙门两县,西邻佛山市三水、南海和顺德区,北靠清远市市区和佛冈县、韶关市的新丰县,南接东莞市和中山市,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隔海相望。珠江口岛屿众多,水道密布,有虎门、蕉门、洪奇门等水道出海,使广州成为中国远洋航运的优良海港和珠江流域的进出口岸。广州是京广、广深、广茂、广梅汕和贵广、南广、武广、广深港、广珠城际铁路的交汇点,也是华南民用航空交通中心,与全国各地的联系极为密切。

  【气候特征】广州市地处珠江三角洲,北接南岭余脉,南临南海,海洋性气候特征显著,海洋和大陆对广州气候都有明显的影响。广州市年平均气温在21.7℃~ 23.1℃之间,雨水资源丰富,平均年降水量1923 毫米,平均年降水日数 149 天。2021 年,广州市年平均气温 24.0℃,比常年偏高 1.6℃,为历史(1951 年以来,下同)最高。全市平均降水量 1435.5 毫米,比常年偏少 25.4%,比上年偏少15.7%。全年平均日照时数 1879.0小时,比常年偏多 14.6%,比上年偏多 11.7%。2021 年广州高温具有“出现早、结束迟、过程强、日数破纪录”的特点。5月9日出现是年第一个高温日,为历史第三早;10月7 日录得 35.0℃以上的高温,为历史第五晚;高温季持续151天,为历史最长。全年平均高温日数59.2天,比常年平均偏多34.9天,比上年偏多14.5天,为历史最多。2020年10至2021年3月,广州连续6个月降水偏少,全市平均雨量102.2毫米,为历史同期最少;其间,全市平均气温19.8℃,为历史同期第二高。2021 年12月 20—21日,受台风“雷伊”影响,广州出现暴雨,局部大暴雨。全市平均累积雨量 55毫米,有207个测站累积雨量在50 毫米~100毫米之间,风雨综合影响程度为较严重。“雷伊”是历史上影响广州最晚的台风。全年平均灰霾日数4日,比常年偏少60.9日,比上年减少0.6日,为1980年以来最低值。2005 年以来,广州平均年灰霾日数从100日左右持续下降至4日左右。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广州市土地类型多样,适宜性广,地形复杂。地势自东北向西南降低,最高峰为北部从化区与惠州龙门县交界处的天堂顶,海拔1210米;东北部为中低山区;中部为丘陵盆地;南部为沿海冲积平原,是珠江三角洲的组成部分。由于受各种自然因素的互相作用,形成多样的土地类型。根据土地垂直地带可划分为以下几种:(1)中低山地。是海拔400米~500米以上的山地,主要分布在东北部,一般坡度在20°~ 25°以上,成土母质以花岗岩和砂页岩为主。该类土地是重要的水源涵养林基地,宜发展生态林和水电。(2)丘陵地。是海拔400米~500米以下垂直地带内的坡地,主要分布在山地、盆谷地和平原之间,增城区、从化区、花都区以及市区东部、

  北部均有分布,成土母质主要由砂页岩、花岗岩和变质岩构成。该类土地可作为用材林和经济林生长基地。(3)岗台地。是相对高度 80 米以下,坡度小于15°的缓坡地或低平坡地。主要分布在增城区、从化区、白云区和黄埔区,番禺区、花都区、天河区亦有零星分布,成土母质以堆积红土、红色岩系和砂页岩为主。该类土地可开发利用为农用地,适宜种植水果、经济林或牧草。(4)冲积平原。主要有珠江三角洲平原,流溪河下游冲积的广花平原,番禺和南沙沿海地带的冲积、海积平原等,土层深厚,土地肥沃,是广州粮食、甘蔗、蔬菜的主要生产基地。(5)滩涂。主要分布在南沙区南沙、万顷沙、新垦沿海一带。是年,广州市常用耕地面积为 877.67 平方千米。

  矿产资源  

  广州的地质构造复杂,矿产资源种类较为丰富。已发现矿产 47 种(含亚种),矿产地820处,已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30处,矿产地73处,大中型矿区 32 处(大型12处,中型20处)。主要矿产有建筑用花岗岩、水泥用灰岩、盐矿、煤、矿泉水和地热等。区内能源矿产和有色金属矿产十分短缺,呈零星分布,规模较小,品位不稳定。

  水资源  

  广州市地处南方丰水区,境内河流水系发达,大小河流(涌)众多,水域面积广阔,集雨面积在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22条,河宽5米以上的河流 1368条,总长5092千米,河道密度0.75千米/平方千米,具有岭南水乡文化特色,有助于改善城市景观、维持城市生态环境稳定。广州市水资源的主要特点是本地水资源较少,过境水资源相对丰富。全市水域面积744平方千米,占全市土地面积的10.15%,主要河流有北江、东江北干流及增江,流溪河,白坭河,珠江广州河段、市桥水道和沙湾水道等,北江、东江流经广州市,汇合珠江入海。全市多年平均降雨量1830.2毫米,本地平均水资源总量79.79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78.81亿立方米,地下水14.87亿立方米,地表水和地下水的重复量为13.88亿立方米。全市本地水资源可利用总量28.38亿立方米,占全市本地水资源总量的35.57%。过境客水资源量1860.34亿立方米,是本地水资源总量的23倍。客水资源主要集中在南部河网区和增城区,其中由西江、北江分流进入广州市区的客水资源量1591.5亿立方米,由东江分流进入东江北干流的客水资源量142.03亿立方米,增江上游来水量28.28亿立方米。南部河网区处于潮汐影响区域,径流量大,潮流作用强。珠江的虎门、蕉门、洪奇门三大口门在广州市南部入伶仃洋出南海,年涨潮量2710亿立方米,年落潮量4088亿立方米,与三大口门的年径流量1377亿立方米比较,每年潮流可带来大量的水量,部分是可以被利用的淡水资源。

  生物资源

广州市的自然条件为多种动物栖息繁衍和植物生长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生物种类繁多,生长快速。地带性植被为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但天然林极少,山地丘陵的森林都是次生林和人工林。栽培作物具有热带向亚热带过渡的鲜明特征,是全国果树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包括热带、亚热带和温带三大类、47科、86属、140种和变种,共 500多个品种(其中荔枝有约70个品种),是荔枝、龙眼、黄皮、乌(白)榄等起源和类型形成的中心地带。蔬菜以优质、多品种著称,有15类、127种、370多个品种。花卉包括鲜切花类(鲜切花、鲜切叶、鲜切枝),盆栽植物类(盆栽类、盆景、花坛植物),观赏苗木,食用与药用花卉,工业及其他用途花卉,草坪,种苗七大类。粮食、经济作物、畜禽、水产和野生动物种类繁多,不乏名优特品种。其中,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品种有花都炭步槟榔香芋、增城丝苗米、增城“挂绿”荔枝、新垦莲藕、增城迟菜心、萝岗糯米糍、萝岗甜橙、派潭凉粉草、钱岗糯米糍、庙南粉葛、从化荔枝蜜等。

市花市鸟:

市花:木棉花

市鸟:画眉

 

人口民族:

2021年,广州市行政区域总面积7434.40平方千米,占全省陆地面积的4.21%。

  2021年末,广州市常住人口1881.06万人,占全省人口数量的14.83%。户籍人口1011.53万人,其中户籍自然增长人口6.25万人,户籍机械增长人口20.13万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80.81%。城市实际服务管理人口超过2200万人。

2021年,广州市有少数民族人口82.7万人,分属55个少数民族。其中,户籍少数民族人口11.5万人,人数较多的有壮族、回族、满族、土家族、瑶族;非户籍少数民族人口71.2万人,人数较多的有壮族、回族、土家族、苗族、瑶族、侗族。广州市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增长最快、增幅最大的城市之一。广州市有回族、满族、畲族3个世居少数民族。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广州市回族常住人口约2万人,满族常住人口1.5万人。广州世居畲族主要居住在广州市增城区正果镇畲族村。畲族村是广州市唯一的少数民族聚集村。截至2021年底,畲族村有95户400余人。广州市有回民小学、满族小学、畲族小学3所民族小学,在校少数民族学生约560人;1个少数民族聚居村(增城区正果镇畲族村);9所承办新疆、西藏籍学生的学校,在校学生约1400人;有市民族团结进步协会、市满族历史文化研究会、市回族历史文化研究会、市少数民族体育协会、市民族学生工作和辅导员发展研究会5个市级民族团体。

港澳台侨:

广州毗邻港澳,华侨众多,是全国最大的侨乡都市。

海外华侨华人分布在世界1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主要集中在亚洲、北美洲和大洋洲。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侨华人热心支持和参与广州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积极发挥桥梁作用和媒介作用,为广州开拓国际市场、发展对外贸易,推进与世界各地的经济和文化交流作出贡献。改革开放以来,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累计捐赠项目3650多个,捐赠广州地区的款物折合人民币超过44亿多元。市政府为感谢海外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及外国友人对广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关心和支持,从 1979年开始,先后17批共授予462人“广州市荣誉市民”称号(其中3人被取消荣誉称号),授予17人为“杰出贡献奖人士”。

宗教信仰:

广州宗教文化底蕴深厚。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五大宗教俱全,除道教属中国本土宗教外,其余均由国外传入。传入广州时间最早的是佛教(255年),其次是道教(306年),伊斯兰教于唐初传入,天主教和基督教分别在明末、清初传入广州。至2021年末,广州市依法登记开放的宗教活动场所有86处,正在建设或筹备建设的宗教活动场所13处,其中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个,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3个,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13个。广州市有信教群众约95万人。

传统民俗:

广州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其地理位置、气候特征和多元文化的交融,形成具有鲜明岭南特色的传统民俗,体现在岁时节令、生活习惯、社会习俗、民间信仰、民间艺术等方面。广州历史上曾出现过几次中原人南迁。大量移民定居广州后,既入乡随俗,也带来不少中原风俗。一些重要的节日,如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冬至等,都承袭中原例俗,只是由于地域、环境、民情的不同而稍有变化。由于岭南春色常在,一年四季百花盛开,广州人民春节逛花市的独特习俗已延续上百年。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八日至除夕深夜,全城长街如锦,百花争艳,游人如织。家家必置鲜花,表达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更有一些节日,如正月二十四的“生菜会”,二月十三的“波罗诞”,四月十七的“金花诞”,七月二十四的“郑仙诞”等,为广州具有乡土气息的民间节诞。其中,波罗诞是广州地区最大的民间传统庙会之一,保留中国南方海洋民俗文化演变的轨迹。每年农历二月十三日,南海神庙(波罗庙)远近环集如市,百货荟萃,琳琅满目。乡人做出的工艺品“波罗鸡”最为吸引游客。饮食起居的习惯能充分反映广州地方特色的习俗。“食在广州”广为人知。广州人喜好饮早茶。在各种各样的茶楼里,人们交朋会友,洽谈生意,果腹消遣。广州饮茶风气之盛,食肆营业时间之长,粤菜师傅烹饪技巧之精湛,都给外来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广州传统民居在各个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结构特点和表现形式。西关大屋反映清代广州民居的特色。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中西文化交流碰撞中,临街骑楼建筑十分兴盛,东山一带集中兴建花园式洋房。广州古为岭南蛮荒之地,越人断发文身,认为万物有灵而尊仰崇拜,以求降福消灾。秦汉以后,中原文化与道、佛的宗教传播,与广州本土神话传说糅合,形成广州民间“多神信仰”的特色。北帝、天后、关帝、观音、龙母、金花夫人等,是广州民间广为信仰的神祗。广州民间传统艺术集中体现广州人的审美情趣,是千百年来岭南人民智慧的结晶。活跃于民间的广州传统舞蹈如醒狮、麒麟舞、鳌鱼舞等,富有市井风情。传统戏剧中的粤剧,与广东音乐、岭南画派一起,被誉为“岭南文化三大瑰宝”。传统工艺“三雕一彩一绣”中广绣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广彩从清代开始就行销海外;广式木雕、牙雕、玉雕则以雕刻中的镂空、透深技法闻名。民间传统曲艺丰富多彩,有咸水歌、木鱼书说唱、粤语讲古、八音锣鼓等。

广州方言:

广州方言是中国南方地区的重要方言之一。广义的广州方言又称“广府话”“白话”,属粤方言广府片,是粤语的代表方言,通行于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粤中和粤北部分地区,以及广西东南部,使用人口超过7000万人。狭义的广州方言指广州话,专指广州市区通行的粤语。粤语为现代汉语方言的七大方言之一。广州是粤语区的中心,广州市区的方言是所有粤语区(包括香港、澳门在内)的标准语,广州话在整个粤方言中最具权威,有着粤方言“普通话”的地位。粤语的形成十分复杂,具有明显的“移民”色彩,既有古越族、南方少数民族和古汉语的基本成分,又夹杂着相当成分的客方言、闽方言、湘楚方言、赣方言,同时还有相当数量的现代汉语,英语和东南亚语也融入其中。有学者认为“粤方言最早的源头,应该是楚人南迁、楚语南来所导致的结果”(李新魁《广东的方言》)。汉代至唐宋,中原汉人源源不断地迁徙岭南,促进粤语的发展和定型。元明清以来,粤语的变化较小。广州方言一方面继承、保留古汉语的特点,另一方面吸收一些南方非汉语的成分,与普通话和其他方言有较大的差异,具有自己特有的语音特点。普通话有4个声调,广州话的声调有9个。由于声调丰富而且富于变化,广州话动听悦耳,粤语歌更是独具魅力、经久不衰。广州方言在社会交往和改革开放中影响力巨大,国内外有不少非粤语区的人士学习和使用广州方言。广州方言是粤语区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对古汉语研究意义重大,对保存传统文化有重要的价值。

登录才聚羊城服务平台
个人登录
企业登录